首页>>按类别>>爬行动物>>有鳞目

桓仁滑蜥

2022-11-14 11:43:35 371
桓仁滑蜥

中文名:桓仁滑蜥

别名:金马蛇子

纲目:有鳞目

科属:石龙子科 滑蜥属

体长:10-15厘米

体重:暂无考证资料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体小而细长,全体鳞片平滑无棱

桓仁滑蜥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小而细长。尾长超过头体长,约为头体长1.3倍。全体鳞片平滑无棱,背鳞较体侧鳞宽大,但不到侧鳞的2倍。环体中段一周有鳞26-28行;背鳞自颈后至股前缘一纵行有鳞:雄性70-80片,雌性66-84片;自颏片至肛前的腹中线上有鳞:雄性75-84片,雌性77-89片。腹鳞鳞缘色较深,黑褐色。肛前鳞2片,较大,长宽不相等。体侧深色纵纹间有鳞4+2(1/2)行。
吻鳞宽大于高;鼻鳞较大,鼻孔位于中央;无上鼻鳞;额鼻鳞1片,宽大于长,前缘与吻鳞相切甚多。前额鳞2片,彼此分离或以前内侧角相接。额鼻鳞与额鳞不相接的占多数。额鳞戟状;额顶鳞1对,略大于顶间鳞,在前内缘互切。顶间鳞1片,位于额顶鳞与顶鳞之间的正中部位。顶鳞1对,较额鳞和顶间鳞大,彼此在顶间鳞后方相切。眼上鳞4片,前2片与额鳞相切。上睫鳞6片;颊鳞2片,前片高而狭,后片较宽大;下眼睑中央无鳞,形成透明睑窗。耳孔大于下眼睑窗,周缘光滑,无鳞片形成的瓣突。鼓膜明显内陷;颞鳞2列,每列2片,上前颞鳞最小,后上颞鳞最大。上唇鳞每侧7片;下唇鳞每侧6片,少数一侧为7片;颈鳞2对,部分3对。
四肢短弱,不扁平,贴体前后肢相对,指、趾相距约等于前肢长度。前、后肢的5指、趾都有细小锐爪。第三、第四指等长,指长序3(4)、2、5、1;趾长序4、3、5、2、1;第四趾趾下瓣13-16瓣,单行排列。尾圆柱形,末端渐尖。尾下正中一行鳞宽大。雄性尾基较粗。
体侧有一深色纵纹,自吻端开始,经过眼、耳上缘和四肢基部上方。向后至尾端。该纹在体中段占2+2(1/2)鳞行宽。纵纹上缘由背中线向外的第三行鳞的下半部分构成,色黑;该行鳞上半部古铜色,使纵纹上缘较直而不成波状;纹下缘深色部分不在同一鳞行上,故不平直。古铜色背面有深褐色小斑点缀连成4条纵线纹。侧纹下方深灰色,散有较粗大的黑褐色点斑。腹面蓝灰色。尾腹面亦散有许多深色细点斑。

桓仁滑蜥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中国辽宁桓仁县八里甸子镇的老岭沟和后夹道子(东经124°50′、北纬41°16′)。
桓仁滑蜥栖息在较开阔的山谷荒坡和稀疏林缘,已知栖息地最高海拔594米。活动于灌丛下和枯枝落叶中,亦见其活动于山坡乱石间,偶见于路边。

桓仁滑蜥的详细介绍

桓仁滑蜥外文名Huanren dwarfskink,无亚种。

20caca5ce8ddef063add0c5a93a7353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桓仁滑蜥主要摄食蚊、蝇、蜘蛛和蚯蚓以及昆虫幼虫和蛾类。人工饲养中的个体亦食面包虫幼体,喜食程度稍差。桓仁滑蜥每年4月末开始出蛰,5月交配,7月产仔,10月开始入蛰。由于桓仁滑蜥自身抵御敌害的能力较弱,所以天敌较多,主要有蛇、黄鼬、一些猛禽和鼠类等。

桓仁滑蜥的雌体每产2-5仔,多为4仔,年产1次。产仔时,卵膜经泄殖肛孔时破裂,直接产出幼仔。个别产出时,卵膜未破,透明卵膜将幼体包于其中,数秒钟后,幼体摆动,卵膜破裂。若卵膜不破,稍后,幼体即全身急迅扭动,将卵膜撑破。初产仔蜥腹部有脐带,很快就干枯,由于幼体爬行在地面上而将其擦掉。

1981年5月首次采集桓仁滑蜥标本时,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群众称“已败了”。因是当地群众用桓仁滑蜥作药用。由于民间用药的扩大,对滑蜥的采捕量继续增加。1996年每条价格比1981年增涨了100-150倍,随着桓仁滑蜥经济价值的增大和采集难度的增加,滑蜥种群会继续减少。

桓仁滑蜥濒危主要原因是生境的破坏。以前桓仁滑蜥生活在斜坡上的草丛中或石块下,遇到天敌或受到惊吓后常隐于其中。后来,山底的斜坡大多被开垦成农田,使得桓仁滑蜥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除环境因素外,人的猎捕是其群体锐减的另一原因。当地盛传桓仁滑蜥具有治疗癫痫等多种疾病的功效,因此当地人和许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求购,致使每只的交易额在百元以上。这样当地居民就在农闲时大量捕捉桓仁滑蜥,捕获后立即处死、晒干,等待出售。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991年被列入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