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双足蜥
二级别名:鲍氏双足蜥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由业余两栖及爬行动物学者鲍嘉天神父于1987年所发现并命名
详细介绍
香港双足蜥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是香港特有的爬行动物。
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将2011年发现该物种的晨曦岛和石鼓洲等岛屿纳入政府填海研究计划和焚化炉计划中,有环保团体认为就再发现香港双足蜥,应停止在上述地方填海或大型基建。发展局表示,将于2012年第4季公布多个填海选址,以便咨询公众,但没透露上述岛屿是否榜上有名。
香港双足蜥与白尾双足蜥很相近,二者的区别是本种的鼻鳞沟不完整,体形较大。有关鲍氏双足蜥的生活习性等所知不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中国香港特有种
习性形态
香港双足蜥头体长177mm,径粗6mm,再生尾长40mm。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3枚,再生尾尾下鳞51枚,无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后肢长4.7 mm,占头体长的2.6%。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生活时淡紫色或淡紫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