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沙蟒学名Eryx miliaris,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小型到中等的无毒蛇类。
红沙蟒在国外是常见种,但有些亚种群处于下降趋势。在中国数量不详。许多分类学家把红沙蟒和东方沙蟒作为一个种。荒漠地区的居民称其为“土棍子”或“两头齐”。
红沙蟒是典型的沙漠蛇类,生活在广袤无垠的沙地环境中,它们并没有攀援登高的技能,白天受到沙漠高温的影响,只能隐藏在鼠洞或者干枯朽硬的梭梭树洞内避暑。
红沙蟒在荒漠生境中属于重要的生态平衡维护者。主要捕食的是危害沙生植物的跳鼠、沙土鼠和仓鼠等啮齿类动物,尤其喜欢跳鼠。为了对付跳鼠,它们有一套特殊的技能来捕食猎物。红沙蟒一般在拂晓前出洞,由于视力不好,只能依靠敏锐的嗅觉器官循着跳鼠遗留在地面的气味,追踪到鼠洞。跳鼠临时栖身的洞穴往往是一个只有单个洞口的“死胡同”,别无它路可通界外。面对追踪而来的红沙蟒,只能束手就擒。
红沙蟒外出捕食时如果受到惊吓,立即使用“遁地术”,蠕动着身躯钻进细沙里。别看它们平时爬动迟钝而笨拙,但是钻沙动作麻利迅速,一两分钟内便消失在茫茫的沙地里。即便如此,它们也仅是埋身在沙下2厘米的浅层里,仔细看还是能隐约看到沙蟒在沙下缓慢爬行的踪影。这只是沙蟒的一种避敌方法,有人称之为“沙脉”。
残酷的沙漠环境,红沙蟒的繁殖方式为一年一次,与其他的蟒蛇不同的是,红沙蟒为胎生,受精卵直接在母体内发育,生出来时已是活生生的小蟒蛇。
在千禧年之前,红沙蟒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很常见,是该地区主要分布的蛇类。而千禧年之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加剧,栖息地的一些适合小动物生存的生境遭到破坏,它们的种群数量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已急剧减少,近些年已被列为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