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喙蛇
二级别名:犀牛鼠蛇,锥吻蛇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其吻前端有一向上翘的凸起
详细介绍
尖喙蛇拉丁学名Rhynchophis boulengeri,是一种小型的游蛇科蛇类。
尖喙蛇是树栖性无毒蛇类,和其他的树栖性蛇类比如绿瘦蛇一样,常年在树上活动,以一些蜥蜴、昆虫、小型鸟类为食。最早命名于1897年,模式产地位于越南境内。
尖喙蛇繁殖期和国内大多数蛇类一样3—5月发情求偶交配,6月底产卵,孵化期一到两个月,产量少,一般3—10枚蛇蛋。幼蛇有发色过程(幼体成体体色不同,随年龄成长体色逐渐趋于成体体色的过程)。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越南北部TamDao地区、中国
中国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瑶山古陈)。
营树栖生活,多见于山区林茂之处,亦见游于河中。
习性形态
全长1130~1283毫米。头较长,与颈区分明显;吻端尖,向背前上方伸出,成锥形(故称锥吻蛇),锥上覆有许多小鳞;蛇体长,尾亦长。上唇鳞9(3—3—3或4—2—3)枚,个别10(4—3—3)枚;颊鳞2(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枚+3(2)枚。背鳞19—19—15行,中央3~17行起棱;腹鳞210~227枚,肛鳞2枚,尾下鳞125~133对。背面绿色,上唇黄白色;腹鳞游离缘灰白色,有侧棱。幼体背面金黄色,偏灰绿色,腹面淡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