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爬行动物>>有鳞目

温泉蛇

2022-11-15 08:56:56 310
温泉蛇

中文名:温泉蛇

别名:

纲目:有鳞目

科属:游蛇科 温泉蛇属

体长:78-100厘米

体重:暂无考证资料

寿命:15年左右

保护级别:一级

特色: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蛇

温泉蛇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中小型蛇类,全长780~1000毫米。头较短小,与颈区分不明显。上唇鳞8 (3—2—3) 枚,颊鳞1 (0,2) 枚; 眶前鳞2枚,眶后鳞3枚; 颞鳞2枚+3枚。背鳞19—19—17行,除最外1行光滑或弱棱外均起棱; 腹鳞205~218枚,肛鳞2枚,尾下鳞96~120对。背面黄褐色或橄榄绿色,有3条暗褐色块斑,中央1行较大,两侧有数条深浅相间的细纵纹; 腹面黄褐色或黄绿色,腹鳞两侧各有1个黑点,形成链状纹。生活于海拔4 300米以上的温泉附近,见于乱石堆中、沼泽草甸里,亦见游于河中。可能食鱼、蛙。卵生,每次产6枚左右。分布于西藏(拉萨、江孜、工布江达、当雄、羊八井)。
头颈区分明显,头背灰绿色,头腹面浅黄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色,有三行暗褐色块斑,当中一行最大。背鳞两外侧缘灰绿,构成数条深浅相间的细纵纹。眼后有一灰色浅纹起自下枚眶后鳞,经第7、8两枚上唇鳞上缘斜向口角,向后延伸与体侧纵纹相连。上颌齿21-24枚,向后逐渐增大。吻鳞略呈三角形,背面可见;瞳孔圆形。眶前鳞2,个别为1;眶后鳞3(2);颞鳞2+3,极个别2+2;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8-12。前额鳞较大,扩展至头两侧,或纵分为二,或与颊鳞愈合,颊鳞变异较大,为0-2枚。背鳞19-19-17,雄性均具棱,雌性最外一行平滑。腹鳞雄性206-210,平均209;雌性207-217,平均216。尾下鳞单行或成对,雄性108-118,平均112;雌性101-109,平均105。全长雄性715 mm,雌性大于820 mm。尾与体全长之比,雄性0.28(0.27-0.30),雌性0.24(0.23-0.25)。

温泉蛇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仅见于中国西藏(拉萨、江孜、工布江达、当雄羊八井)。
温泉蛇的生境十分特殊,分布区较为狭窄。尤其是它仅出现在海拔4300米以上喜马拉雅地槽带的某些温泉附近,而昆仑山以北青海境内的温泉附近并未发现,表明了温泉蛇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已有的形态和染色体研究表明温泉蛇不仅保留了若干原始性状,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特化性状,与我国游蛇科的其它蛇类有较大的差异。

温泉蛇的详细介绍

温泉蛇拉丁学名Thermophis baileyi,是我国垂直分布最高的(4 350 m)唯一蛇种,为我国西藏高原独有。

dd266dbfd012daa2e0d7b8383d518dff_九雷图片转换器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目前有关温泉蛇的生活习性所知较少。仅知其生活于海拔3960-4 350m的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沼泽草甸中,主要以鱼、老鼠和高山蛙为食。

温泉蛇是卵生,半阴茎双叶型,收缩态达第20-21尾下鳞间,于第17尾下鳞处分叉,刺区占半阴茎1/3,30-40枚刺,小型萼区1/3。精沟分叉于第9尾下鳞,并到两叶顶。阴茎大牵引肌起于第54尾下鳞,于第20尾下鳞分叉温泉蛇的染色体数目与大多数蛇是一致的,2n=36(14M+2T+20m),第4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ZW型

温泉蛇分布局限,生境独特,种群和个体数量较少,标本不易获得,因而自新种发表后有关该种的研究报道不多。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