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眦海蛇
二级别名:角海蛇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尾巴不像陆蛇那样细长如鞭,而是侧扁如浆
详细介绍
棘眦海蛇外文名Acalyptophis peronii,是一种有毒蛇的海蛇。
棘眦海蛇经常活动于海中的洞穴和岩缝中,夜晚是棘眦海蛇最为活跃的时期。主要吃虾虎,也吃其他小型鱼类。
棘眦海蛇是一种胎生蛇类,雌性孕期6-7个月,每产幼蛇10条左右。属前沟牙类毒蛇。具有较短的前沟牙的毒蛇。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与陆地蛇毒性质相似,但毒性远远强于一般陆地蛇毒,属于最强的动物毒。毒性LD50数值:0.079。单位毒性强度排名:14。 注:LD越低毒性越高。半剂量可以秒杀。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2]
列入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澳大利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海域。
中国国内分布于台湾及广东沿海。
习性形态
头较短小,吻钝圆,鼻孔背位,体粗壮。上唇鳞6 (2—2—2)枚;无鼻间鳞,鼻鳞彼此相切; 眶上鳞及邻近几枚鳞后缘尖出呈棘状 (因此得名),眶前鳞1 (2)枚,眶后鳞3 (4) 枚; 额鳞、顶鳞裂为小鳞,部分额鳞与唇鳞后缘亦尖出成棘; 颏片2对,彼此相切,且与4对下唇鳞相切。背鳞颈部19行,最粗体部23行,略呈覆瓦状排列,体后段背鳞宽大于长,且有1条短棱;腹鳞157枚,与相邻背鳞等宽或稍窄。背面淡灰色、米色或灰褐色; 腹面白色,有深色横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