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红喉潜鸟
别名:红喉水鸟,Gavia stellata,Red-throated Loon,Red-throated Diver
纲目:游禽
体长:56-69厘米
体重:1.25-2.5kg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无危
红喉潜鸟(学名:Gavia stellata)外文名Red-throated Loon、Red-throated Diver,为潜鸟科中的大型水禽。有的学者认为繁殖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熊岛的红喉潜鸟种群体色较指名亚种稍淡而另立一亚种,即G.s.sguamata。但多数学者认为,两亚种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而不同意分为两亚种,故仍为单型种。
红喉潜鸟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伸得很直,常常东张西望,飞行亦很快,呈直线。起飞较其他潜鸭灵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飞出,因而在较小的水塘亦能起飞,但在地上行走却较困难,常常在地上匍匐前进。
红喉潜鸟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鱼卵、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觅食方式通过潜水、在水下快速游泳追捕鱼群。水下持续时间可长达60-90秒。红喉潜鸟飞行时发出似雁叫的gwuk-gwuk-gwuk声。
红喉潜鸟春季迁徙较晚,4月初至中旬才离开越冬水域迁往北方繁殖地,亦有迟至4月末还在中国福建沿海未迁走。秋季南迁亦较迟,多在繁殖地结冰以后10月初至中旬开始南迁,到达南方越冬地在10月末至11月。迁徙时多呈对或小群,亦有呈单只迁徙的。
红喉潜鸟繁殖于北半球北部内陆湖泊、河流与水塘中。营巢于紧靠水边的地上。4月末5月初当北方冰雪刚一融化即成对到达繁殖地。雌雄结合较为固定,一旦结合通常不再变化。繁殖期5-8月。交配时雌雄鸟先在水中游泳和扇动两翅互相追逐,并不时从水中跳起来,站于水上,同时低头将嘴放到胸上,然后垂直地伸出头,不断地鸣叫。求爱行为在一天不同时候连续进行2-3小时。巢甚简陋且较小,直径20-60厘米。巢底部呈杯状,紧靠水边岸上,离水不足1米。5月末6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壳较粗糙,暗橄榄绿色,具黑褐色斑点;大小为68-82毫米×43-48毫米,平均73.8毫米×44.8毫米;重73-89.7克,平均82.7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4-29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绒羽,10-12小时即能下水游泳,在亲鸟带领下经过4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能飞翔。
红喉潜鸟冬季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曾经是常见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却很少见有报道。据国际水禽研究局(IWRB)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见到280只,1992年仅见到17只,数量相当稀少,需要保护。2006年,湿地国际估计红喉潜鸟的全球种群数量为200,000-590,000只。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红喉潜鸟数量估计如下:低于50只红喉潜鸟迁徙到中国并在中国越冬,低于1,000只红喉潜鸟在台湾越冬;有50-10,000只在日本越冬;10,000-100,000对成鸟和1,000-10,000只个体在俄罗斯越冬。
红喉潜鸟的繁殖受到繁殖区域水位波动、水体酸化、重金属污染和湿地造林的威胁,还会因受到人类休闲活动、海岸线开发的干扰而放弃原有的栖息地点。在冬季,红喉潜鸟极易受到沿海石油泄漏的威胁,尤其是热点开发地区,同时红喉潜鸟对沿海的风力发电厂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在海洋和大湖中,红喉潜鸟会遭到近岸地带的渔网缠绕而溺水,那将提升物种的死亡率。另外,红喉潜鸟还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爆发的感染。
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项)。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无危物种(LC)。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物种(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