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游禽

黑喉潜鸟

2023-03-07 20:31:21 190

黑喉潜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黑喉潜鸟夏羽额、头顶、后颈灰色,颊灰黑色;肩、背黑色,具蓝绿色光泽,上背两侧和肩部有呈瓦片状排列的长方形白斑;腰部羽色较浅;两翼覆羽黑色,其上具细小的白色斑点;两翅黑褐色,外翈和端部颜色较深,且具光泽;尾较短,亦为黑色。颏、喉、前颈黑色,具绿色光泽,下喉和前颈之间有一不连续的白色横带;颈侧、胸侧黑色,但所有羽毛两侧均具较宽的白色纵纹,因而在颈侧和胸侧形成黑白相间排列的纵列条纹;其余下体白色,两胁黑色,两胁后部白色。冬羽上体黑色,头顶和后颈黑灰色,尾羽具白色羽缘,下体白色,胸侧有黑色细纵纹,两胁有黑褐色斑纹。
虹膜红色,嘴冬季灰色,尖端和嘴峰黑色,夏季黑色,跗蹠外侧黑色,内侧灰色。
幼鸟体羽似冬羽,但头顶和后颈较淡和较褐,背部具淡灰色羽缘。
大小量度:体重♂3280-3793克,♀2037-3075克;体长♂700-765毫米,♀560-720毫米;嘴峰50-68毫米;翅♂290-338毫米,♀273-330毫米;尾57-60毫米;跗蹠67-75毫米。(注:♂雄性;♀雌性)

黑喉潜鸟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黑喉潜鸟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一直到亚北极和北极地带,往南到原苏联中部、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阿尔泰、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吉林长白山及远东、萨哈林岛、西伯利亚东部,一直往东到北美阿拉斯加。越冬在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里海、日本、加利福尼亚和中国辽东半岛、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
原生分布: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共和国、保加利亚、中国大陆、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前南斯拉夫、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中国台湾地区、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
旅鸟分布: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法罗群岛、直布罗陀、以色列、约旦、卢森堡、摩洛哥、葡萄牙。
未定分布:摩纳哥。
黑喉潜鸟繁殖期栖息在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岛屿上的内陆湖泊、河流及大的水塘、山区森林中的河流及大的湖泊中,尤喜岸边植物茂密而又富有鱼类的河流与湖泊。冬季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及河口地区。

黑喉潜鸟的详细介绍

黑喉潜鸟(学名:Gavia arctica)外文名Arctic Loon,Black-throated Diver,Black-throated Loon,为潜鸟目下的大型水禽。关于黑喉潜鸟的亚种分化,有的学者分为3亚种,即黑喉潜鸟指名亚种G.a.arctica、黑喉潜鸟北方亚种G.a.viridigularis和黑喉潜鸟太平洋亚种G.a.Pacifika。但有的学者认为太平洋亚种的繁殖区域重叠而无中间类型,应为一独立种,从而仅分为2亚种,即指名亚种和北方亚种。中国仅分布有北方亚种,繁殖在新疆、黑龙江和吉林。

9d837eafcd14ff41613fa69d4da484c5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黑喉潜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常弯曲成S形。常直线飞行,能力强、快而有力,头颈伸直,脚伸直于尾后,两翅扇动急速,但不能变换速度。水面起飞较困难,需要有一段距离的水面助跑才能起飞,因此一般不喜欢栖息在小的水塘。在陆地根本不能起飞,行走亦很困难,通常匍匐前进,因此除繁殖期外一般也不上到陆地。整天在水上生活,遇危险时通过潜水逃避,身体沉于水中较深,仅将头和颈露出水面。

黑喉潜鸟的食物主要为各种鱼类,也吃蜻蜓及其幼虫、甲虫及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通过潜水,也在水面飞奔追捕鱼群。一次潜水时间可长达90-120秒,潜水距离长达400多米。黑喉潜鸟的叫声为重复的呱呱似打鼾叫声及似鸥叫的aah-oww声。

6cb2d6cdc309cd54706d1762ebbb5a8a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黑喉潜鸟春季迁徙在4月中下旬,5月初至5月末到达不同纬度的繁殖地。秋季迁徙最早在9月末开始,大量在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迁徙时常沿海岸、河流或湖泊慢慢进行。指名亚种主要从东往西迁徙,北方亚种主要往南迁徙。迁徙距离约6000公里。多成对迁徙。

黑喉潜鸟通常成对到达繁殖地,对的结合和繁殖地都较固定。繁殖期在长白山为5-7月。曾于5月中旬至7月初在长白山奶头河、临江和鸭绿江上游森林河流中多次见到单只和成对的黑喉潜鸟,表明其会在长白山繁殖。越往北繁殖期开始越晚,到北极苔原迟至6月才开始繁殖。

685e62de9297e847ce15dd5e6946f42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营巢于紧靠水边地上草丛中,巢极简陋,由一些枯草堆集而成,有的甚至仅稍加踩踏。巢的大小为50-60厘米,高约10厘米。也有在水边挺水植物丛中利用水生植物的支撑和干草构筑浮巢。每窝产卵1-2枚,偶尔多至3枚。卵为橄榄褐色,具黑色和深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75-95毫米× 45-46毫米,平均84.5毫米× 51.74毫米。如果卵丢失或繁殖未成功,通常还产补偿性的卵。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29天。雏鸟早成性,在亲鸟带领下,经过4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黑喉潜鸟在中国过去仅偶见于辽东半岛和福州,是罕见的冬候鸟和旅鸟。1983年以来,曾多次于繁殖期间在长白山见到和采得标本,表明可能在中国长白山繁殖;台湾省亦于1970-1971年间捕获1只。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中国仅见到2只,数量是相当稀少的,需要保护。2006年,湿地国际估计黑喉潜鸟的全球种群数量为280,000-1,500,000只。2009年,在俄罗斯有约100-1,000对成鸟并有1,000-10,000只个体在俄罗斯越冬。

在繁殖季节,黑喉潜鸟的繁殖受到繁殖区域水体酸化、重金属污染和水位波动的威胁,尤其是在孵育期。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繁殖地点的变动,黑喉潜鸟的生育率有所下降。在冬季,黑喉潜鸟极易受到沿海石油泄漏的威胁,尤其是热点开发地区。此外,水体中的渔网会缠绕住黑喉潜鸟并使其溺亡,沿海的风力发电场对黑喉潜鸟的生活有较大干扰,黑喉潜鸟还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爆发的感染。

2020年1月12日,在兴隆湖发现一只黑喉潜鸟。为四川省鸟类新记录。据悉,黑喉潜鸟繁殖期栖息在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岛屿上的内陆湖泊,冬季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及河口地区,此前从未在成都被观察到。此次黑喉潜鸟现身兴隆湖,是一个重大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成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23年1月,山东泰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在泰山冬季野生鸟类调查中发现黑喉潜鸟。

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项)。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无危物种(LC)。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物种(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