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鹱
近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似大型鸭类,前额、头顶前部以及头和颈的侧部为白色
详细介绍
白额鹱(学名:Calonectris leucomelas)外文名Streaked Shearwater,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
白额鹱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活动。善飞行,亦善游泳和潜水,常长时间的没日没夜的在海面上空飞行,通常飞得极低,常呈左右倾斜的滑翔于海面,或两翅急速鼓动的飞翔于紧贴海面上空,发现鱼群等食物时,则急速下降捕食。在水中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甚多,尾抬得较高,前部向下倾斜。
白额鹱主要以鱼类、浮游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通常于海面边游边觅食,也常于海面低空飞行,发现食物才突然扎下捕食。由于潜水不深,通常只能捕食浅层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白额鹱营巢于海洋中的小岛和紧靠水边的海岸岩石上。通常集群在海岛上营群巢。巢多置于靠水边较近的岩穴中或小树林内地上和草地上。内垫少许枯叶。每窝产卵一枚,卵白色,大小为67×45毫米。
白额鹱曾经在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很少见有报道,种群数量已极为稀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2015-2018年——近危(NT)。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白额鹱在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为留鸟,在辽东半岛为夏候鸟。
白额鹱繁殖在太平洋西北部海洋中的岛屿上,包括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伊豆半岛、小笠原群岛、朝鲜、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南至台湾海峡和澎湖列岛。越冬在台湾海峡、菲律宾、加里曼丹、摩鹿加、新几内亚,往北到夏威夷群岛和千岛群岛,或许到萨哈林岛。
习性形态
白额鹱为中型海鸟。嘴较细长,鼻管较短,飞羽长而窄,尾呈楔形。前额、头顶、头侧、前颈及颈侧白色,具暗褐色纵纹;额及眼先纵纹细窄而少。枕、后颈、背、肩、腰暗褐色,少部分缀有灰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尾黑褐色。颏、喉、前颈及整个下体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而具暗褐色斑,腋羽纯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骨褐色。跗跖和趾皮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420克,体长470-520毫米,嘴峰46-53毫米,翅297-343毫米,尾135-150毫米,跗跖46-5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