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游禽

澳洲鹱

2023-03-11 15:20:46 155

澳洲鹱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澳洲鹱体长38厘米,翼展72-78厘米,体重242-378克。是一种体型中等大小的棕白色海鸥。通常上面黑色,下面白色。它们有均匀的黑褐色的头部和上半体。宽阔的深色斑驳领纹从颈部向下延伸至下颏和喉部,与其余的白色下体形成鲜明对比。灰白色的下翼融入深色边界,特别是在翼尖和明显暗淡的“腋窝”。胸部和大腿两侧有褐色斑块。下翅灰色,后缘深褐色。喙又长又细,呈深灰色。虹膜黑色,腿和脚粉红色至棕色,有深色的蹼。飞行时脚伸出尾巴。

澳洲鹱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澳洲鹱在新西兰南岛东北部的凯库拉山脉(Seaward Kaikoura Range)繁殖。包括位于内陆10-18千米处的两个主要聚居地“科怀谷”和“剪水鹱溪”(Kowhai Valley和Shearwater Stream)。凯库拉山脉内的数量和分布已经减少,21世纪已知的10个聚居地中有8个已经灭绝(Cuthbert 1999年)。在高凯库拉山脉发现的八个聚居地中有六个可能被野猪灭绝,野猪仍然对其余两个聚居地构成潜在威胁(Harrow 2009年)。由于检测到蜂群迅速灭绝,凯库拉半岛上的第三个种群已通过雏鸟易位建立(Anon 2007年,Ombler 2010年)。在非繁殖季节,鸟类迁徙到澳大利亚南部、西部和西北部附近的水域。
该物种在栖息于1,200-1,800米的平缓到陡峭的山坡上、草丛下或低矮的高山灌木丛下挖掘的洞穴中。从9月到翌年3月,澳洲鹱出现在凯库拉附近的近岸水域。

澳洲鹱的详细介绍

澳洲鹱(学名:Puffinus huttoni)外文名Hutton's Shearwater、Pardela de Hutton,无亚种。

f636afc379310a55b3195fbd9a1354a98226cffcba66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澳洲鹱在夏季繁殖季节,成群结队的澳洲鹱聚集在凯库拉海岸附近,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可以看到。这些鸟成群结队地飞近水面,觅食或休息。一群觅食的鸟类可能包括那些在水面下潜捕食甲壳类动物的鸟类,以及那些从低空飞行以潜入水中寻找小鱼的鸟类。这些由部分折叠的翅膀推动的潜水可以将鸟类带到20-30米的深度。繁殖中的鸟类在黑暗的掩护下飞进飞出高山群落。在这个季节早期到达的鸟类通常会发现鸟群被雪覆盖,但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鸟群会变得又热又干燥。非繁殖鸟类经常出没于澳大利亚周围的水域。

澳洲鹱主要以小鱼和磷虾为食。它们为南至奥塔哥半岛的雏鸟采集食物,并经常在班克斯半岛海湾附近捕鱼。卡皮蒂岛和库克海峡是北部常见的觅食区,在查塔姆群岛附近也有觅食个体的记录。澳洲鹱经常潜入约25米处觅食,据记录,它们的深度可达36.6米。研究表明,成年澳洲鹱在凯库拉以南100-300千米和离岸250千米处觅食。觅食旅行平均需要7天,平均潜水深度为4.7米。在海上通常很安静,但在它们的栖息地内和上空却很吵闹,发出类似于棕嘴鹱的大声咯咯叫声。

f9198618367adab44aede609a682a41c8701a18b4e7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澳洲鹱的繁殖地位于陡峭的草丛斜坡上,土壤又深又脆。洞穴密度在亚群内变化,平均值为每平方米0.5个。产卵高峰期在11月初,孵化期为50天。雏鸟饲养的时间较其他同属物种更长,平均需要83天雏鸟才能出窝。这可能是由于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或与在海拔1200米的高山环境中繁殖相关的能量成本有关。

众所周知,引入的白鼬会捕食穴居海鸟,澳洲鹱继续存在于两个剩余的群落中是该物种未来生存的主要关注点(Sherley 1992RH)。最初,白鼬被认为是该物种衰退的主要原因;然而,长期研究表明,只有一小部分成年动物被捕获,对繁殖成功的影响可能微不足道。野猪和野猫的捕食和干扰被认为是主要的潜在威胁,但通常不会出现在繁殖范围内。家猪的栖息地破坏和捕食,以及一系列引入的食草动物的大量觅食,可能是一些亚群完全破坏的原因,极大地导致了栖息地丧失和范围收缩。在1998-1999期间,至少一只家猫出现在科怀山谷群落中,但该群落中没有猫,因此猫似乎只是偶尔导致物种死亡。

a8773912b31bb051f81942621b2ccdb44aed2e734a7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还报告了固定网和近海延绳钓的意外捕获,多达80只澳洲鹱被一个网捕获(Harrow 2009年)。此外,长期过度捕捞一些近海鱼类可能会影响澳洲鹱的猎物可用性,并可能产生严重影响(Taylor 2000年)。模型表明,种群最容易受到繁殖成鸟损失的影响; 因此,保持高存活率至关重要(Cuthbert等人,2001年)。

未成年澳洲鹱因光污染受禁飞;然而,受影响的鸟类比例平均每年保持在1%以下,80%的搁浅幼鸟可以获救并随后释放(Deppe人,2017年)。

由于其地理分布有限,气候变化对该物种构成潜在威胁;它的海拔分布完全落在其范围内最高山顶(2,885米)2,000米以内。在高海拔地区繁殖也使该物种容易受到异常降雪量或降雪时间的不利影响;大雪会压垮洞穴,而后期的积雪会延迟或阻止繁殖(Taylor 2000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濒危(EN)。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