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鸭子”比家鸭稍微大些,但全身是金黄色羽毛的金鸭子,其实这不是家鸭,是赤麻鸭,赤麻鸭属于一种鸟哦。
说起比翼鸟,大家就会想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三国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中也有比翼鸟:“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更早一些可追溯至《山海经》,书中记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崇吾山,“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就是说,这种“蛮蛮”雄鸟和雌鸟各有一目、一翅、一足,只有雌雄一对鸟抱在一起才能共同行动,也由此成为爱情鸟的象征。
显然自然界并不存在只有一目、一翅、一足的半边鸟,“其状如凫”,说的是像野鸭,野鸭中倒是确有一种赤麻鸭,在繁殖期中,雌雄双宿双飞、形影不离,而且扇动翅膀的节奏非常一致,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鸟一样,正所谓“相得乃飞”,所以缺乏望远镜的古人误认为半边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至于“见则天下大水”,也不全是荒诞之说,赤麻鸭在西北荒漠区繁殖时正值春汛,是洪水高发期,还是有唯物基础的。
实际上,相对于我们所熟悉的鸳鸯,赤麻鸭才是正宗的鸳鸯,而古代则将鸳鸯称之为紫鸳鸯,也叫鸂鶒(音“西翅”)。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天津三月时》中写道:“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李白是观鸟大师,对于鸳鸯及紫鸳鸯的区别自然是很清楚的。宋朝以后,“紫鸳鸯”中的紫也渐渐被人忽略,鸂鶒就渐渐取得了赤麻鸭的鸳鸯之名,成为爱情鸟的象征,而真正的鸳鸯-赤麻鸭则悄悄被人遗忘了。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谓"三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