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潜鸭
无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无羽冠,嘴基有一宽白色环。
详细介绍
斑背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秋季于10月初开始迁来中国越冬,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迁离。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有时也与别的潜鸭混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起飞吋需两翅急速拍打水面,在水上助跑一会才能飞起,行动显得笨拙,但飞行却很快而有力。
主要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水生动物为食。也吃水藻、水生植物叶、茎、种子等。觅食活动主要是通过潜水。通常潜水深度在2-3米。通常白天觅食。休息时常成群地在海上或湖面游荡,或一动不动地飘浮在水上随波逐流。
繁殖期为5-7月。通常在冬末即已成对,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到达繁殖地。营巢于湖泊或河流外边干燥地上,通常紧靠水边,巢多置于枯草或新鲜草丛边地上,或置于小柳树和灌木下,巢隐蔽较好。通常用枯草构成,内垫绒羽。每窝产卵7-10枚。通常一天一枚。卵为灰橄榄色或褐色,大小为54.5-68.1×40.7-48毫米;平均62.7×71.5毫米,重57-72.5克,平均60.7克。刚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28天,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同其他堆鸟集聚于水边换羽。雏鸟雌性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跟随亲鸟活动,在亲鸟带领下大约经过40-50天雏鸟期生活后即能飞翔。
分布范围
中国冬季见于华中、华东、华南、四川以及台湾岛。国外繁殖于全北界的环北极区域,越冬于全北界南部沿海区域。
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带、苔原森林带和西伯利亚北部开阔的泰加林带。常在富有植物生长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活动.冬季主要栖息和活动在近海岸浅水处,河口、海湾、内陆湖泊、水库和沼泽地带。
习性形态
体型粗壮,雄鸟头、颈、胸及尾部黑色,头部圆而膨大且泛墨绿色光泽,背部白色并具波浪状黑褐色细纹,形成“斑背”,下腹、两胁及翼镜白色。雌鸟棕褐色,两胁褐色较浅,喙基处具一宽的白色环斑,翼镜和下腹为白色,似凤头潜鸭但无羽冠。虹膜黄白色,喙铅灰色而尖端黑色,脚铅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