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瘰螈栖息于水流较缓的山溪或溪旁潮湿的草丛和腐叶覆盖的石砾底。有时游到水面呼吸空气,阴雨天气常登陆在草丛中主要捕食水蚯蚓、叩头虫、叶甲虫、象鼻虫、蜗牛、螺等小型动物,对消灭农林害虫有一些作用。其中螺类为主要食物。冬眠期成体潜伏在深水石下。该螈为体内受精,室内记录的雄性求偶过程具有扇尾行为。卵单粒黏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
中国瘰螈在洞穴外活动的最佳温度是5~10℃;水温10℃以上时,在洞穴外活动较少;水温低于2℃时,在洞穴外活动的次数几乎为零。中国瘰螈无明显冬眠状态,温度过低时,冻僵麻痹;温度回升时,马上恢复活动。比如,温度0℃时,中国瘰螈紧闭双眠,刺激不动,后置于3℃水中,1.5分钟后便开始活动。
中国瘰螈具有变温动物的明显特征,其体温、活动和呼吸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水温影响了其新陈代谢,其含量和呼吸也发生改变,水温高时,其体温上升,新陈代谢加强;消耗热量多,食量加大;氧化作用加强,需氧气多,单靠皮肤和口腔粘膜呼吸已不能满足其需要,需浮出水面用鼻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温度越高,溶于水中的氧气越少,浮出水面次数就越多。
螈为体内受精,室内记录的雄性求偶过程具有扇尾行为。4~6月为繁殖期;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一尾外鳃已消失的幼螈,全长48毫米左右。产卵量200枚左右。由于环境质量下降,栖息地遭破坏,生长繁殖困难,资源量日渐减少。
中国瘰螈是农业益虫,易于繁殖和饲养,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和两栖类进化方面的良好材料。应充分利用各级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及野生动物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建议将中国瘰螈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加强渔政管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保护其栖息环境,禁止猎捕,实行产地保护。
中国瘰螈捕食多种昆虫(包括水生昆虫)及幼虫,如蛾类、蚁类、叩头虫,叶甲虫、象鼻虫等害虫,也吃蚯蚓、螺类等,在消灭农林害虫方面有一些作用。据报道其有益系数为14.8%。该螈易于饲养和繁殖,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和两栖类进化方面的良好实验材料。还可饲养在动物园或家庭内作为观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