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爪鲵
一级别名: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头后至尾基部脊沟较显著,体背面皮肤光滑,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沟;
详细介绍
辽宁爪鲵是中国特有种。被发现于海拔600m左右的植被茂密的山区。常栖于水质清凉、石块较多的流溪或泉水沟的近源处及其附近。4月上旬出蛰,多营陆栖生活,但不远离水域。白天隐伏于潮湿环境中;黄昏或雨后活动频繁,捕食小虾、蚯蚓、马陆、蝌蚪、昆虫成虫及其幼虫。
5月初至6月初为繁殖期,多在夜间产卵,雌鲵产卵袋一对,呈纺锤形,一端互连成“柄”黏附于石上(一般不产在树枝上);卵袋长21~28mm,直径6~10mm,共有卵12~17粒(李建立,2004);雌鲵怀卵3~24(18.8,n=6,Poyarkovetal.,2012)。幼体发育需要2年完成变态。
目前在中国仅发现该鲵有1个分布点,由于森林被砍伐和农药施放,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种群数量很少。受胁等级:Poyarkovetal.(2012)建议列为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辽宁(岫岩)。
生活于海拔600m左右的植被茂密山区水质清凉、石块较多的溪流或泉水沟近源处及其附近。
习性形态
成鲵体型细长。头较扁平,吻端圆,无唇褶;前颌应大而圆,犁骨齿列呈一形,左右彼此不相遇。背面黄褐色、橘黄色和浅橘红色,头背面有细密褐色小斑点,体尾背面有不规则粗的黑褐色网状斑;腹面浅橘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