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巴鲵
二级别名:巴鲵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体型肥壮,头部扁平,皮肤光滑,尾基部圆,向后逐渐侧扁。
详细介绍
生境:该鲵生活于海拔900~2350m的山区。成体多栖于小山溪中,一般流溪水面宽1~2m,水深10~25cm,其两岸植被丰富。
习性:成鲵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虾类、藻类为食。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水内石块底面。刚孵化的幼体全长24~28mm,多栖于水流平缓的石下或岸边石间。
繁殖季节:3月,4月。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河南(商城)、陕西(平利)、四川(万源)、重庆(城口、巫溪、巫山)、湖北(神农架、巴东、宜昌)。
生活于海拔900-2350m的山区。
习性形态
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宽;唇褶发达;前颌较大,犁骨齿2短列,间距宽,呈‘八’字形。躯干略呈圆柱形;尾肌发达,尾基部圆,向后逐渐侧扁;背鳍褶起自尾基部,尾末端圆。体尾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褐色,有黑褐色或浅黄色大斑;腹面乳黄色,或有黑褐色细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