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大全>>两栖动物>>有尾目

水城拟小鲵

二级
别名: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18-22厘米
  • 体重:
  • 寿命:

显著特点

整个背面紫褐色,无异色斑纹。

详细介绍

水城拟小鲵是小鲵科、拟小鲵属有尾两栖动物。该种与黄斑拟小鲵相近似,但该种体尾及四肢背面紫褐色,无黄色斑块;四肢长,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掌、蹠部前半重叠。


水城拟小鲵生活于海拔1910~1970米的石灰岩山区,山上长有常绿乔木和灌丛以及杂草丛生,植被繁茂,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溪流水质清澈,终年不断,环境内湿度较大。成鲵一般栖息于离水10~20米的林间枯叶层、草丛、土穴及石灰岩洞穴中,非繁殖期间营陆栖生活,夜间21:00~24:00出外活动,以昆虫、螺类及其他小动物为食。


繁殖季节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田应洲等(2006)报道,曾经3年16次的野外考察,在该鲵生活区内翻石和仔细观察,在流溪内未发现卵群。而成鲵在繁殖期间进入泉水土洞或岩洞内配对产卵,卵袋均产在洞穴内。产卵时,雌鲵先将柄部胶质球黏附在泉水洞内的石壁上或树根上,另一端游离在水中自由翻动。曾在野外共观察卵胶袋35条共计卵数1064粒,其自然受精率为96.4%。在野外环境中观察,150日龄左右的幼体多数藏入流溪边或水塘内的枯叶和石块下进行冬眠,翌年3月中旬出蛰,5~7月才能完成变态,并上岸营陆栖生活。


该鲵属于中国特有种,其产地十分狭窄,数量稀少,是一种珍稀两栖动物,它在研究有尾两栖动物系统演化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建议加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以保持该鲵的繁衍场地不受到破坏。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水城)。

生活于海拔1910-1970m的石灰岩山区,山上长有常绿乔木和灌木丛以及杂草,植被繁茂。

习性形态

体型较大,头部扁平,卵圆形;吻端圆,无唇褶;前颌囱大,泪骨人外鼻孔和眼眶,犁骨齿列呈形。躯干圆柱状,,背腹略扁;尾后段很侧扁,尾末端多呈剑状。整个背面紫褐色,无异色斑纹;体腹面色较浅。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