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鲵非繁殖期时营陆地生活,昼伏夜出、雨天也外出活动,常在流溪两岸山坡的枯枝落叶层、乱石、倒木下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6-8月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扩展到山坡草丛或农田内。9月开始逐渐向越冬地迁徙,10月初入蛰。越冬一般在向阳背风而潮湿地带的枯枝落叶层较厚的树根下、松软土壤中、乱石堆里、草垛下。翌年3月末4月初出蛰。
东北小鲵成体捕食多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如蛾类、黏虫、蛆以及虾类、蛞蝓等,其中有些种类属有害动物。
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东北小鲵的繁殖期,4月下旬为产卵盛期。该鲵的产卵场多在静水坑、水塘、水沟以及流溪缓流处,尤其在小水湾较多。产卵行为多在夜间进行,雄鲵一般先进入产卵场,等待雌鲵。雌、雄鲵相遇后,即相互追随,雄鲵常以吻部触及雌鲵头部和泄殖腔孔部位,尾部急速抖动,可持续1小时左右。此后,雌鲵爬上水内枯枝或石块上,张开泄殖腔孔排出白色黏稠的卵胶袋“柄”粘附在枯枝或石块上,当先后或同时排出一段卵胶袋时,1条或多条雄鲵迅速接近雌鲵并以四肢紧抱卵胶袋或以嘴衔住卵胶袋往外拉。当雄性的泄殖腔孔接触卵袋时即排出大量乳白色精液;雄鲵排精时,不断张口,后肢反复蹬踹,将精液搅拌成絮状并粘附在卵袋上,即完成体外受精。
受精卵在卵胶袋内发育,随着胚胎的发育,袋内的胶状物逐渐液化,袋壁变薄,孵化的幼体均从游离端破膜而出,进入水体。此时幼体平衡枝尚存,沉入水底生活1-3天以后即可游动。幼体早期以水蚤为食,随后多捕食水丝蚓等;在外鳃逐渐萎缩期间常浮到水面呼吸;当外鳃消失后,即登陆营陆上生活。
东北小鲵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森林砍伐和水污染引起其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该种在其分布区内较为常见,但总体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