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ruthenus,外文名Sterlet,无亚种。小体鲟是一种淡水定栖性鱼类,通常不作远距离的洄游。小体鲟洄游性种类在春季汛期时开始上溯产卵,汛期水量愈大,参加洄游的个体越多,溯河愈远。小体鲟经过持续4-5周的洄游达到产卵场产卵。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也伴着亲鲟一起洄游。产后的亲鱼缓慢降河至河湾...
裸腹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nudiventris,外文名Barbel Sturgeon、Ship Sturgeon,无亚种。裸腹鲟为溯河性、肉食性鱼类。裸腹鲟分为游性种群和定栖性种群,定栖性种群常年生活在淡水中。库拉河裸腹鲟每年有2次洄游:在4-5月,当水温升至6.2-13℃时,春季洄游种群开始溯河;在10-11月,当水温在12-17.9℃ 时,秋季游型开始溯河...
西伯利亚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baerii,外文名Siberian sturgeon,无亚种。西伯利亚鲟的外形和生物学特性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相似,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的支流)和叶尼塞河,西伯利亚鲟可以与小体鲟自然杂交。西伯利亚鲟由于生活在淡水中,适应性强,耐低温,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变异大,食性广,生长潜能大...
达氏鳇拉丁学名Huso dauricus,外文名kaluga sturgeon,无亚种。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黑龙江...
黄魟拉丁学名Dasyatis bennettii,外文名Bennett's Stingray,是魟科、魟属的一种鱼类。黄魟(Dasyatis bennettii)是在1841年,由德国鱼类学家及生理学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与德国医生、病理学家及解剖学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横口鱼的系统描述》(System...
噬人鲨拉丁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外文名Great White Shark,无亚种。噬人鲨与其家族其他属之间的关系是有争议的。已经提出了两种系统排列。一种认为它与鲭鲨(鲭鲨属)关系更为密切,而另一种则认为它仍然与洋鼠鲨(鼠鲨属)关系更为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第一个假设更好。以牙齿化石为基础的古生物学研究表明,鼠鲨...
姥鲨拉丁学名Cetorhinus maximus,外文名Basking Shark,无亚种。姥鲨最早是由古纳勒斯(Gunnerus)于1765年从挪威的一个标本中进行描述,最初被命名为Squalus maximus;同年,更改为公认学名Cetorhinus maximus(Gunnerus,1765)。属名Cetorhinus源自希腊语,“ketos” (意思是海洋生物,鲸鱼)和“rhinos” (鼻子),而...
雷氏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reissneriDybowski,外文名ReissnerLamprey,为个体较小的淡水生活种类。雷氏七鳃鳗是个体较小的陆封性种类,半寄生性,喜栖于有缓流、沙质底质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隐藏在水底,晚上出来觅食。发育过程经变态,幼体长达160mm时进入变态期,变态后消化器官萎缩,肠部分被组织填充,无寄生营养期,直...
东北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 moriiBerg,终生栖息淡水。东北七鳃鳗终生栖息于淡水,生活于有微流、沙质底的山区河流;白天钻入沙内或石砾中,夜晚出来觅食;冬季钻入淤泥中越冬。幼鱼经3-4年变态为成鱼,白天亦藏在沙砾中,夜晚出来觅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
日本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 japonicaMartens,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日本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既营独立生活,又营寄生生活,经常用吸盘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与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骨架。营独立生活时,则以浮游动物为食。仔鳗期以腐植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生殖时期的成鱼停...
厦门文吕鱼外文名Pacific Lancelet,为暖温性海洋鱼类无亚种。厦门文吕鱼的产地厦门市同安县刘五店被誉为文昌鱼的故乡。厦门文昌鱼也因刘五店海屿上有个文昌阁而得名。厦门文昌鱼为暖温性海洋鱼类,生活在水深8-15米、水质澄清、潮流缓慢、底质为沙的海区,营潜居生活;潜沙时,倒卧潜入疏松的沙质滩里,然后再把前端露出滩...
大马哈鱼分布在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的大甲溪也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有三种大马哈鱼:普通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
剑鱼(学名:Xiphias gladius),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1967年苏联《自然》杂志刊载的一份“海中动物的速度比较表”显示剑鱼的游速最快,时速可达130公里。剑鱼拥有典型的流线型身体,体表光滑,上颌长而尖,背部的鳍较小,嘴较扁平,无腮和腹鳍。剑鱼颜色...
旗鱼在分类上常见的有东方旗鱼和灰旗鱼两种。又名扁帆、箭鱼、剑鱼。旗鱼属河游性的鱼类,是活跃于热带、亚热带的大洋性的上层鱼类。它生性凶猛,游泳快捷,攻击目标时,时速可达110英里,还可潜入800米深的水下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海洋动物:旗鱼被认为是短距离内速度最快的鱼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朗基渔村进行的一系列速度...
鲶鱼俗称塘鲺,也叫鲇鱼,属于鲇科、鲇属,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适应性强,栖息底层,游动迟缓,耐低氧,1毫克/升以下也能生存。白天在草丛间或石缝洞穴中,很少活动,黄昏或夜间出来觅食。在天然条件下鱼苗阶段可摄食轮虫、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鱼苗。鱼种阶段及成鱼阶段则以底层的杂鱼、虾及水生昆虫等为食,所捕食的多...
鳊鱼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一般在中、下层游动和摄食。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平原区,图们江、鸭绿江及黄河龙门以上皆无。幼鱼多栖居在水较浅的湖汊或水流缓慢的河湾内。幼鱼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生长的速度缓慢,最大...
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 体形不大,但数量甚多,产量很高,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鳝鱼。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栖息于稻田、湖泊、池塘、河流与沟渠等泥质地的水域,甚至沼泽、被水淹的田野或湿地等皆可见其踪迹。喜钻洞穴居。黄鳝洞长约为体长的3倍左右,洞内弯曲交叉。每个沿穴一般有两个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
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鱼类的总称,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Neopterygii)、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 。石斑...
黄花鱼,Larimichthys (D. S. Jordan et Starks,1905),又名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的一属黄鱼的统称。生于东海中,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耳石,故又名石首鱼。鱼腹中的白色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黄花鱼分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为我国四大海...